10月27日,《安徽青年报》以“志愿服务让医学生收获别样青春”为题,专题报道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全文介绍了十多年来,蚌医学子结合医学专业背景,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独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开展各类贴近民生需求的志愿服务;以及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的遗体捐献宣讲、结核病防治宣传等多项专题志愿服务活动。彰显了我校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道路上,着力实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安徽青年报》网络链接地址:
http://epaper.ahyouth.com/index.php?CurrPeid=1406&CurrSid=12841

附《安徽青年报》刊登原文:
志愿服务让医学生收获别样青春
“都说医学是大学里最苦的专业,但真的投身其中,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大学生活可以这么充实、这么精彩。”蚌埠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陈卓然跟记者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经历时,自豪地用这句话总结自己三年来学医和参与志愿服务的美好回忆。
在校青年志愿者达万余人
“医学生在大学阶段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校常年来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医德培养的重要平台,让学生们尽量多地接触服务社会、了解基层生活、体味民生百味,在付出与奉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医生最初的职业道德雏形,这个过程为培养合格的一线医疗工作者是十分有益的。”该校团委书记周静说。
该校基于2006年成立的原学生社团爱心协会等志愿服务学生组织开展了有组织、有规划的各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背景下,于2015年5月升级改组成立了蚌埠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全校青年志愿者积极发扬志愿精神,先后获得团体国家级荣誉10项、省级荣誉7项、市级荣誉2项,个人国家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5项、市级荣誉5项。11年间,该校在校青年志愿者已发展到一万余人,在常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面向初步接触医疗工作的高年级学生招募志愿者,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目前,共建各类青年志愿者实践基地八个、志愿服务站二十余处。
谈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初衷,陈卓然说:“大一的时候,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当时就是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她每个周末都和其他志愿者前往金色晚年养老院、金色晚年老年公寓、祥和敬老院、不老松敬老院等看望老人。
医学院“专属”的志愿服务
自2006年,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服务师生逐渐开拓了“爱心小站”、“爱心基金”、“爱心邮差”及“爱心宿舍”四个品牌项目,并有感恩节系列活动、母亲节系列活动、手语班手语教学、清明扫墓、大学生阳光献血等活动,还结合医学院校学生专业特长成立了“无语良师,大爱无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搏时曙光”大学生应急救援服务队、“爱心结防”结核病宣传防治服务队等,使志愿服务活动向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去年9月,为了改善公众对于遗体(器官)捐献的认同度,保障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在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工作人员的支持与鼓励下,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无语良师,大爱无疆”志愿服务队成立。今年3月,志愿者带领部分医学生和社会人士走进厚生堂,即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通过活动,增加医学生对“大体老师”的尊重,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实验中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同时激起他们献身医学、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决心,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另外,希望唤起社会对遗体捐献事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理解、接受这种方式,并参加到无偿捐献的队伍中来。去年6月至11月,这支拥有六十多人的小分队在蚌埠市、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开展了“无语良师,大爱无疆”遗体器官捐献宣传系列活动,共接受捐献登记26位、完成遗体捐献7位、角膜捐献2位。
“这种宣讲,不仅让市民了解器官捐赠,同时也表达了医学生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及探求医学的坚定决心”。周静说,蚌埠医学院首任院长谢炘曾说过“宁可让学生在我身上划错千刀,也不能让学生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谢炘曾将一生献给医学事业,他的这句遗言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蚌医人。在基础医学的学习过程中,人体解剖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躯体让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人体基本知识。他们安静地躺着,虽然不说话,但他们的无私精神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救死扶伤的内涵和大义
58.7%到76.3%的变化
今年6月,该校开展大型结核病防治宣传公益活动,由“爱心结防”大学生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具体组织。该服务队于2013年成立,是一支围绕“安徽省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项目为中心,坚持“创新活动,创意宣传”为宗旨,立足于大学生团体和校外社区、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系列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志愿者通过回收空矿泉水瓶进行手工改造制成彩灯在校园内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活动通过闯关抢答、答题赚分的形式,将游戏环节与结核病防治知识普及有机结合,使参与活动的同学在快乐的游戏中轻松掌握、快速理解结核病防治的相关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医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的专业意识,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发了良好的正能量效应。
该团队在2014年、2015年获国家级“优秀志愿团体”荣誉称号两次,省级“优秀志愿团体”称号两次。青年志愿者邱鑫等十多位学生多次获“结核病防治优秀志愿者”等国家级、省级个人表彰。
暑假期间,“爱心结防”团队在蚌埠市蚌山区、禹会区、龙子湖区、淮上区、经济开发区等区域内展开义诊、问卷调查、结核病防治健康宣教等公益活动九场。活动开展的一周中,志愿者们发放宣传单页、宣传扇5200余份,义诊基层群众900人次,完成问卷调查500余例,熟练的专业技能与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社区居民广泛赞誉。活动结束后,“爱心结防”团队及时总结活动经验,整理、统计数据资料,并与往年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数据对比显示,“爱心结防”宣传活动的区域内,市民知晓率由2013年的58.7%上升为76.3%。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充分利用医学生志愿者的医学背景与专业技能,通过贴近民心的义诊服务和以点带面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结核病,如何正确、科学地认识和预防结核病,让更多的人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结核病防治的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校团委通过制定《蚌埠医学院社会实践课程化工作试点实施方案》、《蚌埠医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办法》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工作的系统化、课程化建设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平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志愿服务的种子埋在一个每一个医学生的心里,经过整个大学阶段的浇灌和培育,最终会开出一朵朵别样的青春之花,这些花会在他们成为医生的道路上不断结出累累果实,最终将汇成共同推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周静/审 凌浩/文)